(本文來源:中國泵閥商務網
www.fydnwx.com,如需轉載,請與本網聯系。)
人物名片:
劉煥安,男,1936年生,遼寧鐵嶺人,研究員、教授。退休前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和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96年加盟宣達集團。現為宣達耐腐蝕特種金屬材料研究院研究員。
1996年,剛從中科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退休的劉煥安教授,在昆明的一次行業展銷會上,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宣達集團董事長葉際宣。
兩人一見如故,隨即聊起了共同的話題。那時候的宣達,方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在市場競爭對手林立的情況下,產品的同質化使宣達遇到了進一步持續發展的瓶頸。葉際宣很想找一位行業專家與他合作,以完成振興民族泵閥工業的夙愿,然而多年來一直未曾遇到合適的人。劉煥安的出現使他眼睛一亮:他的談吐,他的專業知識,他的資歷,不正是他所要找的人嗎?
葉際宣的熱情和誠懇,給劉煥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于葉際宣的抱負,他也深為欽佩。此時的劉煥安,分明體會到了某種歸屬感……本人入學三年以來,
就這樣,一個是行業專家,一個是有抱負的企業家,一次偶然的“昆明論劍”,在對的時間點上遇到對的人,讓惺惺相惜的兩個人,就這樣地攜起了合作的雙手,成為宣達創業史上一段經典的佳話。
回憶起那一幕,劉教授感慨地說:“我那時真的是被葉董的那種開拓精神所感動的。”
高溫濃硫酸和稀硫酸用特種不銹鋼,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能夠研發和生產,中國市場一直為美國、瑞典等國企業所壟斷。進入宣達集團后,劉煥安承擔起了硫酸工業耐腐蝕金屬材料的研發工作,使宣達成為國內行業耐腐蝕材料應用的超市,成為硫酸設備低溫回收和特種泵閥的國內知名企業。他先后研發的23種耐高溫、耐酸、耐堿、耐磨、耐腐蝕金屬新材料,極好地解決了適用于硫酸工業、化肥工業、石油化工、冶金工業、電力工業等行業苛刻工況條件下的材料和設備問題。其中高溫調控蝶閥他負責材料研發,成功地替代了國外進口的同類產品;高溫濃硫酸用高硅不銹鋼研發成功,則打破了美國、瑞典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局面……
宣達集團在國際金屬材料和硫酸工業設備中的地位,就是在那個時候打下基礎的。
為了研發這些新產品,劉煥安經常沒日沒夜地工作。他經常忘記了吃早餐,晚上熬夜更是家常便飯。記得有一次為研發一種新產品,他竟然忘記了一天三頓,將自個兒鎖在研究室內……
燕子歸時,花兒開了。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劉煥安傾注心血,將余光余熱撒給了宣達。他和廣大宣達員工一起,不斷科技創新,使公司成為省區外高新技術企業。他和葉董合作所創立的宣達特種金屬材料研發中心,2012年晉級為省級企業研究院。20余年來宣達公司先后開發出5項新產品、37項國家、3項國家火炬計劃項目以及2項國家創新基金項目,這些高科技成果同樣凝聚了劉教授的辛勞和汗水……
如今的宣達,已經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無區域集團,擁有浙江、省級技術中心、浙江省商標、省知名商號和溫州市百強企業、市工業百龍企業、世界溫商十大閥門品牌等等一系列榮譽,還是中國泵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單位、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閥門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單位、浙江省泵閥行業協會名譽會長單位……所有這一切,都有劉教授的功勞。
現在劉教授除了鉆研業務,已經將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宣達的下一代科技人才身上。提起宣達集團的一些后起之秀,他用一種非常中肯的語氣說:“現在的孩子學習和接受能力強,但缺點是缺乏實際經驗。”
接著,他提出對他們的三點希望:一是要努力學習,二要擴大知識面,三要多參與實踐。劉教授回顧自己以前成長的經歷,感慨地說:“研發工作要有廣博的知識基礎,同樣要有豐富的經驗。這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否則研發等于紙上談兵。”
問起他對宣達未來的希望,劉教授用充滿憧憬的眼光看著前方,輕輕地吐出一口氣,說:“一個是希望在新材料研發方面更上一層樓,一個是在產品的制作水平方面進一步提高。只有新產品新技術源源不斷地開發,企業才有生命和活力,在市場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高硅不銹鋼的研發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硫酸設備的技術改造,低溫位熱回收技術及相關金屬材料的研發,又打破了美國某公司的一統天下。目前我們又著手研究開發電廠煙氣脫硫系統實現合金化,努力使這一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只有靠這樣不斷地發展和進步,我們才會真正地成為提供世界技術設備的領跑者。”
劉老的夢想會實現的。“致力于振興中國耐腐蝕泵、閥、化工設備民族工業,并成為提供世界技術的領跑者”是葉際宣董事長的夢想,也是劉老的夢想,更是全體宣達人的夢想!
圖為劉煥安教授工作近影
圖為劉煥安教授與公司科技人員一起研究科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