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技術創新
業內專家估計,在機械工業發展形勢較好,市場需求旺盛的大環境下,緊固件行業未來的生產和銷售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率。但專家提醒,緊固件行業要有應變宏觀調控趨緊和市場變化無常的準備。
*,中國出口到國外的緊固件產品大多是中低端產品,產品主要進入的是國內維修備件市場,在市場如汽車、航空等鮮有中國緊固件的蹤影。據悉,目前我國出口的標準緊固件的平均價格僅是我國從歐美進口產品的1/3~1/9,倘若我們的緊固件企業擁有高值產品,打造自主創新品牌,就能使國內緊固件產品在激烈的國外市場上更好地占有一席之地。
尤其是在國外反傾銷事件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國內緊固件產品附加值低、結構不合理問題更應引起重視,試想,如果我們能生產出創新的并且是他們必需的產品,還有誰敢貿然設門檻“閉關自守”?
解決緊固件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地方緊固件協會應承擔聯合協同開發的責任,在緊固件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中進行專業化、系統化、集成化的研發,真正打造具有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用體制和管理的創新推動技術創新,如針對行業共性的材料改制技術,表面防腐電鍍環保技術和模具技術等聯合攻關,由一家企業控股,其他幾家企業參股,主攻一項共性關鍵技術,同時共同搭建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共同開辟銷售通道,共創同一產品品牌,以企業聯盟的組織形式發展生產,組織出口。
嘉興兄弟標準件有限公司早在兩年前就開始調整產品結構,雖然現在原材料降價,但“兄弟”并未降低產品報價,因為技術上有優勢,*高,因此國外客戶不敢隨意壓價。但同時,今年的形勢比金融危機時更為復雜,歐洲債務危機、人民幣匯率、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問題,不確定因素太多,未來風險仍然很大。
審時度勢戰略轉型
數據顯示,2009年,國務院已經批復了22個城市的地鐵建設規劃,總投資8820.03億元;截至目前,有約27個城市正在籌備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其中22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已經獲得國務院批復。預計至2015年前后,北京、上海、廣州等22個城市將建設79條軌道交通線路,總長2259.84公里,總投資8820.03億元。而據不*統計,北京、上海等15個城市共有約50條,1154公里軌道交通線路在建,未來2-3年鐵路行業保持不低于25%的增長是有較大保障的。
我國軌道交通的不斷“增量”不僅可以帶動鐵路行業的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緊固件產業即是其一!
毋庸置疑,軌道交通有保障的增長會帶動緊固件產業有相對保障的增長,但同時需指出的是整個行業的保障性增長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緊固件企業都可以衣食無憂了。雖然鐵路的建設離不開緊固件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規格和型號的緊固件都適用于鐵路建設,一些普通緊固件的強度根本無法適應高鐵的震動,鐵路和地鐵等軌道交通都需要強度較高的緊固件。
為了適應行業增長的需要,想在鐵道建設這個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的國內緊固件企業必須調整產品結構,逐漸增加高強度緊固件生產的比例,實現戰略轉型,以適應市場需求。
據悉,作為大的緊固件生產企業,晉億公司在國家實施的地鐵項目中首先嘗到了甜頭,已簽訂的高鐵訂單達到20億元。在受去年金融危機沖擊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雙重夾擊下,晉億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緊抓住“高鐵經濟”機遇,著力完善高鐵扣件系統中各種零配件產品的開發、生產,以及整套扣件系統的集成配套和物流能力。憑借著技術實力,晉億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現占領中國高鐵扣件20%的市場。
優化出口產品結構
不難看出,我國緊固件出口貿易額雖然發展很快,但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舊存在。在海外市場的競爭中,國內企業還處于無序狀態,價格戰屢有發生。而隨著來越多的國外制造商放棄生產,到中國來采購,國內企業的商機越來越多,預計未來2~3年,僅中國緊固件出口就會超過25億美元。但同時,面臨的反傾銷風險也越來越大,上針對中國緊固件和汽車零部件的反傾銷調查即將或已經啟動,貿易摩擦風險驟然升級。
要*解決出口緊固件產品結構問題,必須加強自主創新,優化出口產品結構,解決企業產品結構同質化、市場結構單一化、眾多企業集聚在一個市場通道上拼殺進行無序競爭的問題。
當今市場的競爭,實際上是跨國公司、企業集團的競爭。國內市場化,市場國內化,是國內緊固件企業面臨的新的市場環境。我國緊固件行業產業集中度不高,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因此,面臨經濟化的新形式,要求國內的,整合產業資源,發展大型企業集團適應經濟化的新形式。
踐行技術標準
技術標準是指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商統一的技術事項所制定的標準,由國家(或組織)頒布執行。據了解,*現有各類緊固件標準約2000余項,其中我國的緊固件標準也有400多項。
技術標準分為基礎技術條件、結構要素、機械性能、產品、工藝、檢測、試驗方法等等,這已成為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紐帶,是實現產品社會化、集約化的重要基礎,并用于商貿等驗收的仲裁。標準不僅僅能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幫助企業把產品賣出去,賣得更好,更能科學地掌握客觀規律。
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的緊固件產業在短短20年的時間內迅速崛起正是得益于習慣運用技術標準規范自己。
雖然近年來中國在緊固件標準化方面也作了不少努力,如由中國緊固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牽頭制定的基礎標準,每年都有發布新標準近10余項,但踐行效果還有待加強。以乘用車為例,在2009年近1000萬輛的產量中,引進品牌的汽車占據我國汽車消費市場的60%-70%,而車上的緊固件竟有60%-65%是進口。這當然與這些產品的知識產權歸屬外方有關,但也有別的影響因素。中國汽車緊固件企業對歐、美、日系汽車緊固件的配套率低就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而這里的差距就在于對標準的認識,這些企業不了解歐、美、日系汽車對緊固件的認證標準,因而無法通過這些整車企業的標準認證,zui終難以打入歐、美、日系車的采購體系,成為他們的供應商。
標準是企業把產品做精做細,提升科技含量,轉變原先粗放型的產品生產模式的武器,企業在把質量視為生命線的同時,更要把標準作為滋養生產健康的維生素和營養品。
走節能減排道路
自從09年哥本哈根會議之后,低碳、節能成為主角。不過近來五金企業的表現可不敢讓人恭維。先是濟寧山東櫻花五金集團有限公司被爆車間排口廢水總鉻超標23.7倍,隨之由汀江死魚用麻袋裝引起的、沸沸揚揚的紫金礦業污染門事件終于在7月16日凌晨真相大白,而今福建*12家省級掛牌督辦污染企業名單出爐中有五家是五金企業。環保意識,低碳成為了五金業比較頭疼的事。
緊固件行業相對一些重工業污染特區來說,相對污染源少一點,但也不可忽視。雖然污染物減排對緊固件企業沒有硬性指標,但他們也必須各自承擔一些社會責任。
與發達國家、地區相比,我國緊固件行業的整體水平近年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環境意識仍處在一個淺層次水平,原因是人們的環境意識水平,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制約。而環境意識是通過人們的環境行為來體現的。
綜觀緊固件企業內部管理,環境意識水平往往高于環境行為水平,但實際上即出現“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污染減排刻不容緩。據了解,緊固件行業的環境形勢仍值得關注,突出表現在水污染和污染物排放問題上,一些老企業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有待改進,新開工企業環境問題也在產生。
緊固件企業保護環境必須高度重視,要加快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大環保科技資金投入,加強企業區域內污染防治,推行清潔生產,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緊固件制造,真正抓好細節管理,從源頭上把好環境保護關,從而有效地促進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華人螺絲網)
下一篇:河南寧陵打造“低碳農機”可圈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