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布局伊拉克“步步驚心”
近日有消息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將成為伊拉克西古爾奈-1油田60%股份zui可能的接盤者。據悉,目前西古爾奈-1油田60%股份由世界石油*埃克森美孚持有,并計劃以500億美元的價格完成出售。
若該消息屬實,即意味著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十年之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拉克的影響力進一步趨向微弱。同時,這筆交易也將超越中海油收購加拿大尼克森,成為我國企業在海外zui大的一宗收購案。
截至《中國科學報》記者發稿時止,中石油*并未對此消息給予明確答復。但據其下屬機構人士早先對媒體透露,去年年底開始這起巨額交易的消息就已在小范圍內出現,并愈演愈烈。然而該人士對于zui終的成交價格是否會定在500億美元仍不確定。但他表示,中石油確實計劃在2013年不惜巨資加大海外油氣項目的開發與合作。
為何轉讓
與伊拉克政府的摩擦是埃克森美孚退出的根本原因。
2011年,埃克森美孚與庫爾德地方政府簽署了石油開發合同。庫爾德地區的石油產量占伊拉克全國產量的一半以上,但主張自治的遜尼派庫爾德人與什葉派主導的伊拉克政府長期對峙。因此,埃克森美孚不可避免地介入了這場紛爭。
伊拉克石油部官員在這份合同簽署后立刻公開放話,一旦伊拉克政府決定終止其與埃克森美孚公司簽署的合同,歐洲的殼牌公司則有可能接手開發西古爾奈-1。
盡管受到威脅,但對于庫爾德地區的“天量”石油儲量,埃克森美孚公司顯然不愿意輕易放棄。因此主動出售西古爾奈-1股份,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此外,業界普遍認為,經濟上的考量是埃克森美孚退出的另一推手。
相比此前通用的產品分成模式,戰后復蘇的伊拉克推出了服務合同,即在扣除原油開采成本后再以桶為單位向承包方支付報酬,這事實上剝奪了石油企業的定價權,阻礙其通過市場溢價獲得可觀的收益。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毅軍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表示:“埃克森美孚作為世界能源*,肯定有資源匹配的考慮。如果西古爾奈-1在整個資源中并非優選,那么將其變現是非常正常的。”
埃克森美孚除了退出西古爾奈-1,zui近也在通過購入的方式完成資源匹配。去年年初,該公司與挪威國家石油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坦桑尼亞的天然氣項目。2012年年底,又與英國Impact公司南非子公司簽署協議,將后者位于南非東部海域的Tugela的75%勘探權益納入旗下。
入主成算大
事實上,伊拉克政府和埃克森美孚公司并非僅僅向中石油拋出了橄欖枝。
之前有報道稱,伊拉克政府同樣期待來自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的青睞,但由于該公司忙于“西古爾奈-2”油田的開發,對這一交易尚未有任何承諾。
而這筆交易的另一潛在買家中石油,則對這一交易表現出很大的興趣。
據稱,中石油下屬伊拉克分公司正在當地進行積極商談、運作,而中石油總公司也在2013年工作會議上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綜合性能源公司,海外油氣作業產量占公司總產量60%的目標。
按照這一愿景,中石油在2015年海外油氣產量要達到2億噸。而目前這部分產量剛剛超過1億噸,這或許促使中石油將購入西古爾奈-1置于重要位置加以考量。
劉毅軍告訴記者,相比其他跨國公司,雖然中石油的科技、對伊拉克地區長期經營能力可能存在不足,但是中石油已經在伊拉克累積了一些經驗。“與國外高度專業化的業務模式不同,中石油的綜合隊伍配套性更強、運營成本更低。而且中國市場存在著巨大的消費潛力,這些也將為中石油的收購創造條件。”
近年來,我國國內能源需求高漲,平均每年增長7%左右。與此同時,進口石油在整個石油結構中的比重不斷加大2001年至2011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由30.76%躍升至56.5%。在這種背景下,國有油企踏足海外開展合作的意向更加迫切。通過歷次競標,中國公司被認為愿意接受比西方石油*,甚至是相比俄羅斯競爭對手更嚴苛的條件和更低的利潤來獲得相應的石油權益。
據能源機構分析,中東地區的石油產量是保證未來20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的關鍵。對于中國的能源發展戰略來說,中東的地位更顯重要。數據顯示,近年來進口自中東的原油約占我國海外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表示:“中石油參與并購伊拉克油田成功可能性很大。美國極其希望對這一資源進行轉讓,伊拉克則希望通過石油把本國的經濟搞起來。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石油的進入是三方獲利的事情。”
投資運營須謹慎
但是,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西古爾奈-1的交易并非“天上掉下的香餑餑”,中石油在投資運營過程中須相當謹慎。
宋亮告訴記者:“中東形勢比較復雜。雖然投資西古爾奈-1利大于弊,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忽視可能的風險。”
他認為,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美國公司雖然想轉讓油田,但并不意味著它不會在后續協議上設置障礙;二是伊拉克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先期投入會很高,前期虧損、走弱的可能性大;三是目前油價雖有反彈,但是新能源的開發以及美國頁巖油氣的開采將會對中東石油形成替代,影響未來油價走勢。
“過去石油格局讓我們覺得中東是一個很好的地方,但今天的格局發生了變化。俄羅斯、美國等的石油生產輸出對格局都造成了改變,這有可能讓中國在中東投資上存在成本風險。”宋亮說。
劉毅軍則更關注戰后伊拉克的局勢,他認為其他的風險雖然也存在,但投資伊拉克zui主要面臨的還是動蕩的問題。“我們之前在蘇丹的投資就有這樣的問題,一旦有風吹草動,整體的影響就非常大。”
就在今年1月,一個伊拉克武裝組織通過互聯網發布警告,稱中石油哈法亞油田雇用的兩家英國保安企業在主業之余經營“間諜”、“反恐”副業,如果不停止這類活動,將采取“清除行動”。
雖然后來證實這一威脅實屬“搞錯對象”,但也從側面反映了伊拉克的安全局勢確實令人擔憂。
除上述風險之外,對一個油田一次性投入500億美元的巨資也可能對中石油未來的發展產生潛在的危險。
劉毅軍分析認為:“和中海油收購尼克森不同的是,尼克森的資產是多地區分布的,伊拉克的資產則過于集中,一旦發生任何動蕩,承擔的損失可能非常大。”
他建議,中石油若要涉足西古爾奈-1,比較現實的辦法是和其他大型能源公司合作,以此來化解風險,獲取長效發展。
(來源:)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泵閥商務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泵閥商務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泵閥商務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